某大佬上市前的365天:从开曼到37号文的秘密行程
录入编辑:襄策合规 | 发布时间:2025-08-14去年年底,一家科技公司在港交所敲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300亿港币。舞台上,创始人手握铜锤,笑容灿烂,背后是闪烁的股票代码。台下媒体长枪短炮记录着这一幕,却没有人知道,他为了走到今天,悄悄筹备了整整一年——注册开曼公司、搭BVI控股层、设立香港子公司、为企业做ODI备案、为自己和核心团队办境外投资备案,甚至连资金出入境的路径都提前演练过。
如果把上市比作一场舞台剧,那么这些动作就是幕后团队日以继夜的排练。没有它们,就算舞台搭好,灯光亮起,也没有演员能登台。
第一步:架构搭建——选址的隐秘逻辑
海外上市第一关,是搭架构。很多人以为公司在哪注册都一样,但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注册地影响的不仅是法律适用,还关乎税务政策、投资人信任度。
典型链路是:BVI个人SPV承接创始人与核心团队股权 → 持有Cayman母公司(未来的Listco) → 由Cayman控股HK平台 → HK再控股中国境内WFOE,或通过WFOE与境内主体签协议。
这样设计的逻辑是:
持股与投融资:创始人/投资人用BVI做上层持股与期权池承接,Cayman集中治理与对接上市规则;
税协与结算:HK承担区域管理、投融资与分红/特许权使用费等结算;
监管与披露:自上而下口径一致,便于后续招股书披露和审计穿透;
灵活性:后续引入基金/二级市场减持、并购重组更顺滑。
第二步:创始人个人备案——先拿“合法身份”再谈出海
在企业动作之前,创始人和核心自然人先完成“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登记”(俗称37号文)。这一步把个人持有的BVI个人SPV与未来的Cayman母公司关系登记到位,明确受益所有人与持股比例。没有这张“身份证”,后面任何资金、股权过桥都会在银行或外管侧被质疑。
要点:信息口径与章程/股权协议一致;留存受益所有人、控制人、资金来源的底稿;与审计的沿革表前后呼应。
第三步:企业ODI备案——企业的“对外投资准入证”
在个人完成37号文之后,境内企业再办理ODI,用于设立或收购境外公司、实缴资本或并购。ODI打通的是“企业的钱”的合法通道:发改/商务的项目与主体要件、外汇局的资金进出、银行侧KYC与真实性审核。
要点:ODI材料与37号文登记穿透一致(股东、比例、路径、用途);时间点与估值/重组基准日对齐,避免招股书来回修改。
第四步:资金路径设计——别让分红卡在半路
上市只是募资的开始,资金如何从境外公司回到境内投资人手里,是另一场持久战。
这位创始人在上市前,就和顾问团队把资金路径走了一遍:利润如何分红、税务如何申报、资金如何回流。提前演练的好处是,等到上市后真的要分红或回款,不会因为资料不齐或身份不匹配被卡在外汇环节。
幕后功课,决定台前风光
台上的敲钟和灯光,是一年甚至数年的幕后工作换来的结果。架构搭建、企业ODI备案、创始人个人备案、资金路径设计,缺一不可,而且环环相扣。
最怕的不是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是上市前才发现自己没有“合法身份”去接住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