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调味品行业分析
录入编辑:襄策合规 | 发布时间:2025-03-05东南亚调味品市场规模约16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增长10%+,仍处成长期。根据彭博,2023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菲律宾的C端调味品规模2628/1655/1596/1214/443/115百万美元,合计76.5亿美元,参考过去增速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速6%+。对于B端,我们根据东南亚6国餐饮规模进行测算,假设调味品占餐饮销售额比例为3~5%,测算东南亚6国B端调味品规模70~116亿美元,预计未来增长13%+(《2024中国连锁餐饮品牌东南亚市场研究》预计东南亚6国餐饮规模复合增长12.2%,考虑东南亚餐饮连锁化率仍低预计调味品增速高于餐饮增速)。
(1)从产品结构看,东南亚调味汁占比高于调料,产品主要包括辣椒、番茄酱、酱油、蚝油、传统香料、咖喱以及特色调味品(例如肉骨茶料包、色虾酱、阿叁酱等)。
(2)从渠道结构看,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现代渠道占比较低,仍以夫妻店、BC超市等流通渠道为主,其他4国的KA商超、便利店等现代渠道占比高。此外,东南亚电商渠道占比较低,对标我国的电商占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目前电商市场快速扩容。
东南亚调味品竞争格局较集中,呈现外资主导、本土为辅的特征。受欧洲和日本殖民的历史因素影响,欧资和日资企业进入东南亚布局较早,且居民饮食文化与西方逐步融合。调味品外资企业凭借强品牌力和深度渠道布局,整体在东南亚市占率更高。根据彭博,联合利华和味之素两大企业占据东南亚多国调味品龙头位置,此外收购也成为外资进入东南亚一大手段,例如1947年雀巢收购Maggi,1998年亨氏收购ABC。本土企业一般为业务多元发展、强品牌力的巨头企业,例如印尼的Indofood;或在具备地方口味的调味品上实现突破,例如在越南鱼露、辣椒酱产品较为强势的Mason、Cholon等。
东南亚主要调味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