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 ESG 构筑贸易壁垒的案例
录入编辑:襄策合规 | 发布时间:2024-09-11ESG 标准也可能被欧美国家用作贸易壁垒,限制新兴市场的高性价比 产品涌入欧美市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保护本土产业,避免对当地的就业和税收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欧盟为应对碳泄漏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政策,预计于 2023 年起分阶段实施。规定进口到欧盟的高碳排放产品,如钢铁、水泥、铝、化肥等,需支付碳排放费用。这项机制主要针对那 些没有严格碳排放法规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市场。批评者认为,CBAM 在保护欧盟制造业的同时,实际构成了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案例一:保护本土产业
欧美国家的许多制造业面临来自中国等国家的激烈竞争,这些国家的产品价格低廉,往往依赖于较低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对此,部分欧美国家除调整关税之外,还通过严格的 ESG 标准,限制高污染、高社会风险的产品进口,保护本土产业。
2023 年 4 月份,法国能源监管委员会(CRE)更新了《与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有关的招标规范(AO PPE2 PV Sol)》(简称“PPE2 文件”),PPE2 文件 对于 2023 年 4 月 1 日及以后的光伏组件简化碳评估(ECS)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意味着光伏出口型企业在投标前需要按法国 CRE 最新的要求执行。
由于电力排放因子的更新较为滞后,而国际在招标计算时难以准确计算我国光伏产品碳排放量的电网排放因子,计算值往往远高于实际值,因此光伏产品的碳排放等级往往较低,导致在这些国家出口受限,实际上是更新时滞而并非超出标准所致。
案例二:避免对当地就业和税收的挤出
为避免大量廉价进口商品对当地就业市场和税收收入造成冲击,部分国家通过实 施严格的 ESG 标准,确保进口产品不通过牺牲环境和社会责任来获得价格优势。 2024 年 4 月 23 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 ESPR)。ESPR 规定了产品必须遵守生 态设计要求才能进入欧盟市场流通或投入使用,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环境可持续性,并减少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总体碳足迹和环境足迹。此外,ESPR 还就产品 数字护照、绿色公共采购和禁止销毁未售出的消费品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
ESPR 计划覆盖被投放到欧盟市场或投入使用的所有商品,包括零部件和中间产 品。在欧盟的第一个工作计划周期(2024-2027 年)内,纺织品(特别是服装和鞋类)、家具等或将作为首批管控产品。
总体来看,欧美国家的 ESG 政策既有真实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可能被用作 贸易壁垒,保护本土产业和就业。具体到某一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多 方面的因素,包括其实际效果和背后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