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镜鉴之日本出海(产品出海、产业出海、对外援助和文化出海)之一
录入编辑:襄策合规 | 发布时间:2024-05-30一、日本出海方式
二战以来,日本的出海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别:产品出海、产业出海、对外援助和文化出海,覆盖了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整体体系;
第一,产品出海。我们理解为硬实力出海,即依靠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通过出口贸易实现产品出海,拉动经济增长。产品出海可以从出口数据进行观察。
第二,产业出海。在产业中占优势的企业,主动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全球产业布局,如通过对外投资,来达到产业转移的效果。产业出海可以从对外投资数据进行观察。
第三,对外援助。包括直接资金援助、技术合作援助、物资援助、人力援助、人力资源开发援助、人道主义援助等。日本通过对外援助,实现拓展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加强战略外宣等战略。我们理解对外援助是以外交战略为主要目的,以软实力出海为主,同时需要在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存在硬实力支撑。可以从对外援助支出等方面数据进行观察。
第四,文化出海。日本通过对外宣扬自身的文化,释放无形的影响力,提升国际吸引力、获得海外认同,进而对外交和经济发展带来好处,我们理解为软实力出海。70 年代之前,在“贸易立国”战略下,日本经济腾飞,随之而来的是对外贸易摩擦和国际地位受损;于是在 70 年代后,日本正式制定了文化外交战略。
二、产品出海
2.1 阶段一:二战后至 1973 年,出口高增
1950 年至 1973 年,日本出口金额年复合增速高达 16.5%。在产品的结构上,与前述日本国内主导产业的变化相对应,日本的产品出海结构在这一阶段实现了从以轻工业品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换。1950 年,食品、纺织纤维等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率高达 54.9%,机械产品占比仅 10%,但随着日本经济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日本的钢铁、船舶、化学、汽车等产品出口迅速增加。从 1955 年到 1960 年,重化工业品在日本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 38.0%提升到 43.4%,五年期间增加了 5.4 个百分点。进入 20世纪 60 年代后,重化工业品出口占比进一步提高,1965 年达 62.5%,1970 年提升至 72.4%,十年期间提高了 29.0 个百分点。而且,无论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重化工业品占比均在提高。
总的来看,日本在战后初期就意识到了贸易立国的重要性,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上,日本先以轻工产品出海为主,同时通过产业政策、进口保护、技术引进等方式,以求实现重化工业的发展,朝鲜战争中美国的军事特需,对这一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5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对于竞争优势已实现追赶的行业,逐步打开贸易自由化,最后实现重化工产品出海比例的增加。具体来看,首先,在战后初期,日本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并以该类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日本为了实现产业升级与技术自立,日本采取的手段包括:
第一,产业政策扶持,加大产业投资。从 1951 年起,日本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合理化投资计划,并采取“倾斜生产方式”政策,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汽车、航空、造船等产业。
第二,进口保护。日本产业政策经常提到的目标是减少进口,促进关键产业更快地增长,以及改变国家的产业结构。政府在各产业之间配置资源,对某些目标产业给予补贴和进口保护,在国内制造商能够与外国制造商竞争之前,幼稚产业受到进口限制的保护,只有在国内制造商变得强大和有竞争力之后,才会取消进口限制。
第三,技术引进。从 1950 年前后开始,日本进行大量的技术引进。为了给引进创造条件,日本在 1951 年制定了《引进补助制度》,对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与优惠补助,给与几乎相当于进口设备一半价值的差额补助。
第四,促进出口以改善国际收支。在“贸易立国”战略的指导下,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一方面,提出多项出口振兴措施,依据《出口信用保险法》建立《出口保险制度》,制定《出口检查法》,还建立出口优惠金融制度,日本银行对出口汇票予以再贴现和贷款担保。另一方面,设定了 1 美元兑换 360 日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随着日本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日元汇率被低估,从而为促进日本商品出口提供了有利的交易条件。政府还把有限外汇尽量提供给以大企业为中心的重化工业,以确保其成长所必需的原材料、燃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
其次,1956 年起,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开始崛起,以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初步实现。日本在这一阶段将竞争优势已实现追赶行业的贸易自由化逐步打开,最后实现重化工产品出海比例的大幅增加,具体的政策手段包括:第一,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1959 年 10 月,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成员国召开东京大会,要求日本实现贸易、汇兑自由化的压力高涨。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日本政府于 1960 年宣布推行《贸易与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决定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第二,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2 阶段二:1973 年至 1984 年,降速与结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