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资本布局的战略课:江浙沪企业参与港股基石投资的实务观察
录入编辑:襄策合规 | 发布时间:2025-09-252024年底,苏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港股IPO中锁定了基石投资机会。起初,企业团队以为只要签署认购协议、汇出资金就能完成操作。然而,实际操作中他们遇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资金如何合法出境?企业主体是否符合ODI资格?审批机关会不会因为投资额或股权比例不足而卡住?如果流程处理不当,不仅可能错失投资机会,还可能面临资金被冻结的风险。
这让企业意识到,基石投资并非单纯的金融操作,而是一场政策解读与跨境合规的“实战演习”。
一、资本市场安排与战略考量
基石投资是企业IPO前的一种承诺认购安排。对于发行人,它能提升市场信心、稳定定价;对于投资者,则确保在热门项目中获得份额,同时享受一定锁定期保护。在港股IPO中,发行份额一般分为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两部分,其中国际配售往往面向基石投资者、锚定投资者及其他机构。
港交所对基石投资者有明确要求:独立于发行人、不得享有额外利益、认购款项必须全额缴付,并且投资情况需完整披露。对于企业而言,这不仅涉及金融操作,还涉及合规、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等多维度考虑。
二、ODI:跨境资金的“准入证”
很多企业在基石投资中忽视一个关键事实:即便有投资机会,资金能否合法出境最终取决于ODI审批。审批机关背后的逻辑是偏好“战略性、长期性投资”,因此对投资主体和投资条件有具体偏好:
1.申请主体资格
必须是境内注册企业法人;境外公司或个人需通过境内控股企业参与。
2.审批路径:备案 vs 核准
备案制:非敏感行业、投资额低于3亿美元可省级备案;超额或央企需国家层面备案。
核准制:涉及敏感行业或地区(军工、传媒、房地产、体育俱乐部等)需国家发改委核准。
3.战略性投资要求(审批关键延伸)
部分地区审批机关要求投资者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成为上市公司全流通股的前五大股东;
持股比例超过10%;
实际控制人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董监高)。
对江浙沪中型民营企业或非控股机构来说,如果仅以小额身份参与,可能被质疑投资不具战略性,从而增加审批不确定性。但实务中,部分项目可以通过提前沟通和充分说明投资战略价值,争取“一事一议”的协调空间。例如,展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战略布局、未来增持计划或对港股项目的协同价值,都能帮助审批机关认可投资战略性。
三、实务操作策略
在合规视角下,基石投资的操作不只是流程问题,更涉及策略和风险管理:
1.前期尽调与投资意向
企业与发行人进行双向尽调,签署保密协议与投资意向文件,明确认购额度、锁定期和资金路径。投资意向协议中嵌入外汇合规条款,明确认购价格、锁定期及违约责任;
2.ODI备案/核准
向发改委申请立项备案或核准,获得境外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或 核准文件;
向商务部申请《企业境外投资证书》;
在外管局(银行)办理中方对外出资的外汇登记凭证。
3.资金划转
可通过境外SPV持股,提高资金灵活性。
4.锁定期管理与资金回流
锁定期内不得减持;期满后可减持,但资金回流仍需履行外汇合规手续。
四 、实务观察与建议
在实际案例中,企业面临的典型风险包括:
资金冻结:未完成ODI手续即汇款导致银行冻结资金;
协议漏洞:投资协议未嵌入资金路径条款,外管局不认可;
审批争议:投资额较小或股权比例不够,被质疑缺乏战略性。
针对这些风险,襄策合规建议:
前置合规评估:项目启动前即梳理审批路径和政策偏好;
材料完整准备: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所需文件提前整理,避免来回补正;
资金路径设计:根据投资规模可考虑SPV架构,但需满足“真实投资”审查要求;
协议嵌入合规条款:锁定期、资金路径、违约责任均需明确,以降低审批和操作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