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账户也可能触发中国补税?你可能被CRS盯上了
录入编辑:襄策合规 | 发布时间:2025-08-11传闻,一位在新加坡持有约 5000 万等值人民币账户的企业主,被中国税务部门补税 126 万元;另一位安徽个体户,在境外有 800 万等值资产,也收到了 12.72 万元的补税单。这让不少有境外账户的人心里一紧——这税,到底是怎么查到的?
其实,不论是在新加坡、香港还是开曼,只要满足一定条件,中国税务机关都可能要求你补税。尤其是以下三类人,最需要关注:
境外公民,常年在中国生活,但境外仍有投资收益;
长期在境外居住的中国籍人士,收入主要来自境外;
常住中国的中国公民,在境外有投资或账户。
要弄清谁可能会收到税务短信,首先得知道一个关键概念——“中国税务居民”。
1. 护照不是税务“免死金牌”
很多人误以为拿了移民身份就不再是中国税务居民,这是典型误区。
中国的税务居民身份判定,看的是居住天数、家庭联系、经济关系,而不是护照颜色。只要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便你持有境外护照或永居卡,仍可能被认定为中国税务居民:
一年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 183 天;
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在国内定居;
主要收入来源或资产布局在中国;
没有完成税务居民身份注销。
更重要的是,这个身份的认定并不是你说了算,而是由税务系统结合跨境信息、资金流向,以及**CRS(共同申报准则)**自动判定的。
2. CRS:让境外账户无处遁形
CRS是一项由经合组织(OECD)推动的全球金融信息交换制度,目前已有超过12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一旦你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参与地开设账户,银行会按规定收集你的税务身份、账户余额、年度收益等信息,并在每年定期与中国税务机关交换。
交换的信息包括:
账户持有人身份(姓名、地址、证件号码);
账户余额和资金流水;
收益类型(利息、股息、资本利得等);
特殊资产(离岸保单、数字货币交易等)。
这些数据会直接进入中国“金税四期”系统,通过大数据比对,锁定潜在的应税人群。
3. 中产也可能成为“重点对象”
过去很多人觉得CRS是查富豪的,但近年来情况已经变了。
炒港股美股、购买离岸保险、甚至只是持有境外理财产品的中产,也有被补税的案例。关键原因在于:
账户信息中仍保留中国身份证或地址;
没有境外完税证明;
没在国内进行税收抵免申报。
这类“信息不对称”账户,一旦被系统识别,就可能进入补税名单。
4. 新加坡、香港账户并非“安全港”
有些人以为“新加坡账户 + 外籍身份”就能避开中国税务系统,但实际上,比如新加坡是最积极参与CRS的地区之一。
如果你在新加坡开户时:
提供过中国身份证;
地址写的是国内住址;
没有申报自己是非中国税务居民;
那么你的账户信息很可能已被回传中国税务局。
5. 自查你的风险信号
如果符合以下任一情形,建议尽快进行税务自查:
持有中国香港、新加坡或其他境外账户;
有境外投资或保单;
过去几年存在未申报的境外收益;
收到银行补充税务信息通知;
个税APP提示境外收入待申报。
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前的未申报境外收入已经进入逾期状态,可能会被追征税款、加收滞纳金,甚至面临处罚。在全球资产透明化的趋势下,主动申报永远比被动补税更划算。